說到台灣經典宴客菜,「十八罗汉 佛跳墙」絕對是年節圍爐或喜宴上的重量級角色。這道集山珍海味於一甕的功夫菜,光聽名字就讓人流口水,更別說掀開蓋子時那股撲鼻而來的濃郁香氣,簡直是台灣人記憶中最溫暖的味道。
你知道嗎?傳統佛跳牆的食材多達18種,所以才會被稱為「十八罗汉」,每種材料都要經過繁複的事前處理。像是排骨要先炸過、芋頭要煎到金黃、干貝和鮑魚得提前泡發,就連看似簡單的栗子也得細心去膜。這些步驟雖然麻煩,但正是讓湯頭層次豐富的關鍵。我阿嬤以前做這道菜時,總會邊準備邊嘮叨:「這道菜啊,沒花兩天時間根本做不出那個味!」
主要食材 | 處理方式 | 小撇步 |
---|---|---|
排骨 | 油炸至金黃 | 用豬肋排更嫩 |
芋頭 | 切塊煎香 | 選大甲芋頭更鬆軟 |
干貝 | 冷水泡發12小時 | 泡的水留著當高湯 |
鳥蛋 | 先水煮剝殼再滷 | 用牙籤戳洞更入味 |
現在很多餐廳為了省工,會用現成食材簡化做法,但老饕們都知道,真正的「十八罗汉 佛跳墙」就是要慢工出細活。記得有次去台南老字號酒家吃飯,老闆特別強調他們的湯底是用老母雞和金華火腿熬足8小時,喝起來濃郁卻不膩口,海鮮的鮮甜和肉香完美融合,難怪連隔壁桌的香港遊客都豎起大拇指說「正啊!」
其實在家自己做也不難,只是要抓準下料的順序。通常我會先把耐煮的排骨、芋頭鋪底,中間放香菇、栗子這些,最上層才擺海鮮料,這樣才不會把干貝煮老了。最後倒入高湯,用小火慢慢煨,那個香氣啊…整條巷子都聞得到!不過要提醒大家,甕一定要選耐熱的,我有次貪便宜買了劣質陶甕,結果煮到一半「啵」一聲裂開,整鍋心血就這麼沒了,超想哭的。
十八羅漢佛跳牆是什麼?台灣人必知經典年菜,這道料理可是過年圍爐時的超級主角!光聽名字就覺得霸氣十足,其實它是把山珍海味全部燉成一鍋的豪華湯品,連佛祖聞到香味都會忍不住跳牆來吃,所以才叫「佛跳牆」啦~台灣人過年一定要有這道,不只討吉利,還能讓全家吃得超滿足!
這道菜的食材可是大有來頭,光看配料就知道為什麼這麼受歡迎。傳統做法會用上18種高級食材,所以才叫「十八羅漢」,每種材料都代表不同的吉祥寓意。像是豬腳象徵「步步高升」、干貝代表「招財進寶」、芋頭則是「遇貴人」,根本就是把整年的好運都煮進鍋裡了!
主要食材 | 吉祥寓意 | 烹調小撇步 |
---|---|---|
豬腳 | 步步高升 | 先炸過更香Q |
干貝 | 招財進寶 | 泡發時加米酒去腥 |
芋頭 | 遇貴人 | 炸過才不會散掉 |
鳥蛋 | 子孫滿堂 | 滷過更入味 |
魚翅 | 展翅高飛 | 要提前兩天發泡 |
做這道菜最講究的就是「層次感」,食材要一層一層慢慢疊進去,最後加入高湯用小火慢燉。有些老師傅會堅持用陶甕來燉,說這樣味道才會更醇厚。現在很多餐廳都有賣現成的,但還是有很多媽媽堅持自己動手做,光是準備材料就要花上一整天呢!過年時廚房飄出的佛跳牆香氣,根本就是台灣人最熟悉的年味啊~
雖然現在食材取得方便多了,但要做出一道完美的佛跳牆還是不簡單。湯頭要濃郁但不膩口,每種食材都要燉到剛剛好的軟爛度。有些人會偷吃步用雞湯塊,但老饕一喝就知道差在哪!過年時要是能端出一鍋料多味美的佛跳牆,絕對會讓全家人都給你按讚啦!
佛跳牆由來大公開!十八羅漢版本有什麼特別?這道台灣年菜霸主的身世其實超有趣,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最傳奇的「十八羅漢」版本故事。相傳清朝時福州有位官員宴客,把家裡所有好料全丟進罈子裡燉,結果香到連隔壁修行的和尚都翻牆來偷吃,這才有「佛跳牆」這個名字。但你知道嗎?其實還有個更在地的版本在台灣流傳喔!
台灣人熟悉的佛跳牆有個「十八羅漢」版本,據說是早期辦桌師傅為了展現手藝,特別精選18種頂級食材入菜,每樣都代表一位羅漢。這種做法不只講究食材搭配,連擺放層次都有學問,最特別的是會加入台灣特色的芋頭和栗子,讓湯頭更濃郁。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兩種版本的差異:
版本 | 起源地 | 特色食材 | 烹調方式 |
---|---|---|---|
傳統福州版 | 福建 | 鮑魚、海參、干貝 | 酒罈密封慢燉 |
十八羅漢版 | 台灣 | 芋頭、栗子、鳥蛋 | 分層堆疊蒸煮 |
說到十八羅漢版的講究程度,老師傅們可是堅持要用陶甕慢慢蒸,讓每種食材的味道能層層滲透。最底層放耐煮的芋頭和排骨,中間鋪香菇、栗子這些吸湯料的,最上層才是海味和鳥蛋。這種做法讓台灣版的佛跳牆吃起來更有層次感,而且因為加了芋頭,湯頭會自然勾芡,喝起來特別濃稠滑順。
現在很多台灣餐廳都還保留這個傳統,尤其是過年期間,十八羅漢佛跳牆根本是年菜必備。有些老師傅還會依照當季食材調整內容,像是加入新鮮的竹笙或是當歸提味,讓這道經典菜色每年都有新驚喜。下次吃佛跳牆的時候,不妨仔細數數看裡頭是不是真的藏了十八種好料喔!
過年圍爐少不了一道經典年菜,那就是「過年必吃!十八羅漢佛跳牆的台灣傳統」。這道菜不只是美味,更承載著台灣人對團圓的期待,從阿嬤時代流傳至今,每戶人家的砂鍋裡都藏著獨門秘方,光是聞到香味就知道要過年啦!
佛跳牆最迷人之處在於它的「十八羅漢」陣容,各家配料可能略有不同,但基本款絕對少不了這些好料:
主要食材 | 象徵意義 | 處理小技巧 |
---|---|---|
鮑魚 | 招財進寶 | 乾貨要提前三天開始泡發 |
干貝 | 金玉滿堂 | 用米酒蒸過去腥更鮮甜 |
豬腳 | 步步高陞 | 先炸再滷讓皮Q彈不油膩 |
芋頭 | 遇貴人 | 炸過再燉才不會散掉 |
栗子 | 利市 | 用牙籤挑掉內膜避免苦味 |
記得小時候最愛守在廚房看媽媽準備這道菜,光是備料就要花上一整天。她總說:「佛跳牆要好吃,關鍵在於高湯。」老母雞和豬大骨熬足八小時,再加入金華火腿提鮮,那個香氣啊…整條巷子都聞得到!現在想起來,其實最懷念的是全家人一起剝蒜頭、剪香菇腳的時光。
現在超市雖然有賣現成的佛跳牆湯包,但老一輩的台灣人還是堅持自己動手做。像我阿姨就說:「買現成的哪有靈魂?我們家的佛跳牆可是要放齊十八種料,少一樣都不行!」尤其是過年前夕,傳統市場的乾貨攤位總是擠滿人,大家都在搶購最好的烏參和魚皮,就怕買不到好料壞了年節興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