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朋友問我「高壓電線桿 英文」怎麼說,才發現原來台灣街頭隨處可見的電線桿,在英文裡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呢!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實用的英文單字,下次看到外國朋友時,就可以輕鬆介紹台灣特色的天際線啦。
說到電線桿的英文,最常見的就是”utility pole”這個說法。這個詞特別指的是那種架設在路邊、上面掛滿各種線路的綜合用途電桿。在美國和加拿大都很常用,因為他們的電線桿通常會同時承載電力、電話、有線電視等多種線路。不過在台灣,我們更常看到的是專門用來輸送高壓電的電線桿,這時候用”transmission tower”或”power pylon”會更準確喔!
英文詞彙 | 適用情境 | 發音重點 |
---|---|---|
utility pole | 一般路邊的綜合用途電桿 | 重音在”utility”的第一音節 |
power pole | 專門輸送電力的電桿 | “power”的”ow”要發清楚 |
transmission tower | 高壓輸電鐵塔 | 注意”transmission”的”mis”部分 |
telegraph pole | 老式電話線桿 | “telegraph”的”graph”要輕讀 |
其實這些詞彙在日常生活都很實用,特別是現在很多外國YouTuber來台灣拍片,常常會拍到我們街頭密密麻麻的電線桿。如果你有機會帶外國朋友逛台灣夜市,路過那些掛滿招牌和電線的巷弄時,就可以指著說:”Look at those crowded utility poles! That’s a typical Taiwanese streetscape.” 他們一定會覺得你很專業!
另外要提醒大家,雖然”electric pole”這個說法在口語上也有人用,但在正式場合或專業領域,還是建議用”power pole”或”utility pole”會比較恰當。就像我們台灣人說「電線桿」其實也分很多種,有木頭的、水泥的,還有那種很高的鐵塔,英文裡也都有相對應的詞彙可以區分。例如那種圓圓的水泥電桿,有些人會特別稱它為”concrete pole”,而木製的就叫”wooden pole”。
說到這裡,不得不提台灣電線桿的一個特色 – 上面常常貼滿各種廣告傳單!這個現象在英文裡可以用”pole advertising”來形容。下次看到外國遊客對著我們的花花綠綠電線桿拍照時,就可以跟他們解釋:”That’s our unique pole advertising culture!” 相信會是個很有趣的文化交流話題呢!
今天我們來聊聊「高壓電線桿英文怎麼説?台灣人最常搞錯的電力設施名稱」這個話題。走在台灣街頭,隨處可見的電力設施其實都有正確的英文名稱,但很多人會把電線桿、變電箱這些東西的英文搞混,甚至直接用中文直譯鬧笑話。下面就來幫大家整理幾個常見卻容易說錯的電力設施英文,下次跟外國朋友解釋時就不會卡住啦!
首先最常被誤解的就是「高壓電線桿」,很多人會直譯成”high voltage electric pole”,但其實專業說法是utility pole或power pole。而那種一整排的大型鐵塔,正確名稱是transmission tower,可不是什麼”big iron electric pole”喔!至於路邊常見的變電箱,英文是distribution cabinet,但台灣人常說成”transformer”其實不太準確,因為變壓器(transformer)只是變電箱裡的其中一個部件。
下面整理幾個台灣常見電力設施的中英文對照表:
中文名稱 | 正確英文名稱 | 常見錯誤說法 |
---|---|---|
高壓電線桿 | utility pole | high voltage electric pole |
輸電鐵塔 | transmission tower | electric iron tower |
變電箱 | distribution cabinet | transformer box |
地下電纜 | underground cable | electric pipe |
電線 | power line | electric wire |
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,台灣人常把「電線桿」和「路燈桿」搞混。電線桿的英文是前面提到的utility pole,而路燈桿正確說法是street light pole或lamp post,兩者功能完全不同。有時候會看到電線桿上面掛著路燈,但主體還是屬於電力公司的設施,這時候還是要稱它為utility pole喔!
說到電力設施,台灣街頭還有一種綠色的大型箱體,很多人會叫它「變電箱」,但其實它的正式名稱是pad-mounted transformer(基座式變壓器)。這種設備通常出現在巷弄或社區裡,負責把高壓電轉換成家用電壓,跟一般變電箱(distribution cabinet)是不一樣的東西。下次看到可別再統稱變電箱啦!
走在台灣的鄉間或城市邊緣,你一定看過那些高高瘦瘦的鐵塔,上面掛著好幾層的電線。為什麼台灣的高壓電線桿長這樣?從設計看電力傳輸原理其實藏著不少學問。這些電塔的造型可不是隨便設計的,從高度、間距到絕緣子的數量,每個細節都跟電力傳輸效率和安全息息相關。
台灣的高壓電塔大多是格子狀的鋼結構,這種設計不僅堅固耐用,還能抵抗颱風和地震。仔細看會發現電線分成好幾層排列,這是因為不同電壓等級的線路要分開架設。通常最上面是69千伏或161千伏的超高壓線路,中間層可能是11.4千伏的配電線路,最下層有時還會掛電話線或光纖。這樣分層不僅方便維護,也能減少不同電壓線路間的干擾。
高壓電塔的設計還考慮了許多物理因素。例如絕緣子的數量會隨著電壓升高而增加,161千伏線路用的絕緣子串就比69千伏的長很多。另外,電線之間的距離也要夠遠,才不會因為風吹晃動導致短路。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更是設計時的重點,工程師得確保即使在豪雨中也能安全供電。
電壓等級 | 典型絕緣子數量 | 線路排列高度 | 常見用途 |
---|---|---|---|
69kV | 4-6片 | 最高層 | 區域輸電 |
161kV | 8-10片 | 最高層 | 主幹輸電 |
11.4kV | 1-2片 | 中下層 | 配電線路 |
下次看到這些電塔時,不妨多觀察一下它們的結構。你會發現塔身通常呈A字型或酒杯狀,這種造型能讓重量平均分散。而橫擔(就是那些伸出來的鐵架)的長度也是有講究的,要剛好讓維修人員能夠到電線,但又不會因為太長而影響結構強度。台灣的電力工程師在設計時連颱風季節的強風都考慮進去了,所以這些電塔才能在惡劣天氣中屹立不搖。
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「電力公司員工教你:高壓電線桿英文專業術語大公開」,這些都是我們在現場工作時常用的專業用語,學會了以後看到外國同事或文件就不會霧煞煞啦!台灣的電力系統其實跟國際接軌很多,很多專業名詞都是直接從英文翻譯過來的,所以記住這些術語對工作或考試都很有幫助喔。
首先最常看到的就是電線桿本身,我們叫它utility pole,但其實不同部位都有各自的專業名稱。像頂端那些橫向的金屬支架叫做crossarm,是用來固定絕緣子和電線的。而絕緣子的英文是insulator,就是那個白白磁器做的、防止漏電的圓盤狀東西。這些專業名詞在維修單或施工圖上都會出現,記起來才不會搞錯!
再來分享幾個現場師傅們天天在用的術語。電線我們統稱conductor,但其實細分還有primary wire(高壓線)和secondary wire(低壓線)的差別。變壓器大家都知道叫transformer,但你知道裝在電線桿上的那種我們都叫pole-mounted transformer嗎?還有接地線叫ground wire,避雷器是lightning arrester,這些都是維修時一定要知道的。
最後幫大家整理成表格,方便記憶:
中文名稱 | 英文術語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電線桿 | utility pole | 也稱power pole |
橫擔 | crossarm | 金屬或木製支架 |
絕緣子 | insulator | 陶瓷或玻璃製 |
高壓線 | primary wire | 通常在上層 |
低壓線 | secondary wire | 供電給用戶 |
桿上變壓器 | pole-mounted transformer | 俗稱電桶 |
其實這些術語在國際標準IEC規範裡都有明確定義,台灣的電力設備規格也是參考這些制定的。下次經過電線桿時不妨抬頭看看,現在你就能認出各個部件的專業名稱啦!雖然平常不會用到,但多學一點專業知識總是不吃虧的,說不定哪天突然要用到呢。